最近才发现,social network 里最暧昧的一场戏,那女孩竟然是《Fifty Shades of Grey》里的女主角。
【社交网络】
缔造者
商业宣传:“You don't get to 500 million friends without making a few enemies ”(你既然有了五亿个朋友,就不可能没有几个敌人。)
选取角度:《社交网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没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没有给定一个价值标准,告诉你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剧本:阿伦·索尔金精英化的对白(戏称‘机关枪式’的对白)
剪辑:流畅。(尤其是在对白连续不断的情况下,人物之间的对话却很清晰,剪辑功不可没)
表演:杰西·艾森伯格语速极快的表达方式,敲打键盘的动作,肢体语言包括如何穿着拖鞋跑步等等
导演:大卫·芬奇的导演手法,动静结合,在不动声色中显示出巨大的冲击力。
【电影的形式与内容】
形式:(概念上的象征)语速、剪辑的速度、敲键盘的速度,象征了facebook不可估量的发展速度;付钱给他们,只是一张超速罚单而已
内容:马克如何创建了facebook,及在这过程中与不同人的利益纠葛;
思想:社会时代意义——社交时代朋友的定义,社交方式对个人生活的影响,这些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换,改变了等级深严的学校社交模式。个人的意义——如何定义成功者与失败者,定义朋友。
留白:帕克出事那晚,马克没在,是不是马克叫的警察?小华与马克的友情,你支持谁?为什么小华的股份会被稀释到0.3%?马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故事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讲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观众自己想。这种感觉很棒,也说明,这是一部好电影。
【人物】
温克沃斯基兄弟
出身名门、身高相貌极佳、良好的教育、一项体育特长,是哈佛野猪俱乐部的终极会员,是哈佛的绅士,能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
在他们眼里,马克是一个身份地位与他们都极为不配的人。在马克那里,他们初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这种失败的滋味,导致了他们将这件事情告上了法庭。
一句台词说出了他们真正的内心:他们俩不是因为我窃取知识产权而告我,他们告我是因为他们人生中第一次,事情没有按照他们想的那样发展。
他们只是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再也不围绕他们转了。
爱德华多
衣着笔挺,会赚钱。是最基本的印象。
他从信任马克,到得知真相后的愤怒,再到诉讼时候的看开冷静。
作为一个“著名的失败者”,在他身上有些同情的味道。他十分努力想进入俱乐部(社会主流阶层),与马克一样渴望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与此同时,他却根本不懂得facebook,出局是意料中的事情。
肖恩帕克
在爱德华多眼里,他风流成性、不守时、有幻想症并且麻烦不断的人
在马克眼里,他很有才、有创意有胆魄
电影中帕克自己,喜欢年轻少女是天性,事业失败的他正在寻找下一个想法相投的人,这才找到了马克,而马克的合伙人小华,他认为是一个没有脑子的人。于是加入马克的团队,赶走小华,是他要做的事情。然而他自己又有一些难改的恶习,这些恶习对公司的成长也是不利的。他认识马克之后,他还是与之前一样有创意并且制造麻烦。
前篇:网络时代的社交疾病
百度、google改变着人们接触事物的方式,我们所看到的新闻,都是建立在‘记者看到’的基础之上,虽然记者本着真实还原现实的原则,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接触事物的方式确实变了。譬如,想要打听一个事情,我们更相信去百度里问个清楚,而不是向周边的人询问,因为在你周边的人跟你一样要么信息过剩要么信息匮乏。当所有好友的信息一下子涌进你的大脑,你会如何应对呢?
而马克所创建的Facebook,却将整个大学的社交形式搬到了网络,直接插入了人们的人际关系。在这个网站上,或许你拥有上百位好友,上千次好友过来访问,你自爆自己的恋爱情感经历、工作学习情况、去哪里玩过,见了哪些人……然后开始与大家互动。如此一来,你有了一个网络形式的社交圈,想要与你约会的人也很容易得知你是否单身,总而言之,确实非常便利。但有一点,这种社交形式不同于传统的俱乐部,人与人之间并没有真正见面,更多的情况是,假设某个人有200位好友,其中30位是经常联系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同学,而剩下170个人,都是未见其人未闻其声,人们努力在网上单方面展示信息,在那些剩下的170人眼里,你所展示的信息,实际上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信息过剩。
好友过多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信息便利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不是与通讯技术一样毫无障碍?答案因人而异。
中篇:从五个段落看<社交网络>
【part1】:以马克的视点为主
Facebook创建之前,失恋的马克搞出了Facemash这一系统,在哈佛迅速火了,而且还遇到了点麻烦,同时被温克沃斯基兄弟看中。
开场的对白想必要有一定的耐心才能看下去,5分钟连续对白时间,杰西·艾森伯格与鲁尼·玛拉足足背了2千字的对白,另外,我闲着无聊数了下镜头,113个,镜头之间切换速度极快,这或许是为了配合马克的语速。
2003年的哈佛,马克只是个大二的学生,他看上去很平凡,不高也不帅,有个漂亮的妞愿意跟他“约会”。银幕上为五分钟的交谈时间,放在电影里,或许他们交谈了将近半个小时,总之,聊着聊着,马克丢了女友。
他的思维方式跟平常人不一样,用平常人的眼光看,他相当无趣,还特欠揍,他想做出点什么吸引俱乐部的注意,而不是一心想加入俱乐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所以艾瑞卡才会说她像在跟一个跑步机约会,最后丢下“混蛋”二字给他。
马克说带艾瑞卡见见那些了不起的大人物,他以为艾瑞卡一定很想见。
失恋的马克回到宿舍,开始写博客发泄,而且在一边醉酒写博客的情况下,一边搞出了Facemash,这一系统将学校里女生照片的火辣程度进行对比,马上吸引众多男生的关注,但却同时,损害了女性同胞的利益。
学校系统瘫痪之后,马克被传至学校行政委员会,对于六个月的留校察看,他并不在意,而且还认为其他人不懂幽默。
同时,温克沃斯基这对双胞胎还有他们的铁哥们小迪看中了马克的才华。
那对双胞胎兄弟,长得人高马大,也相当帅气,家境富裕,而且还是个运动员。马克在开场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担忧,对于女生来说,他没有赛艇,不是运动员,不能加入烤猪俱乐部。马克并不认为自己搞出的facemash而名誉受损,而那对双胞胎兄弟却认为马克帮他们建立哈佛网站能挽回他的名誉,他们认为马克因为Facemash而臭名昭彰,以为马克很想挽回,而事实上马克并不这么认为。
马克这时或许能了解那晚女友的心情——为什么对方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自己?他们TMD以为自己是谁?
这一部分看不懂的一个地方就是那个计算石油前景的公式??这或许就是文科生的缺陷!!!
【Part2】:以温克沃斯基视点为主
Facebook的初步实施。马克瞒着温克尔斯兄弟开发了Facebook的主程序,爱德华多加入凤凰俱乐部并且成为Facebook的首席财务官。两人将其试运营,温克尔斯兄弟发现此事极为震惊。马克和爱德华多的生活状况开始改变(有女生主动找他们喝一杯,同性也表示赞赏)。
加勒比主题之夜,马克带着Facebook的点子来找爱德华多。
马克来找他,爱德华多跟他说自己被凤凰俱乐部邀请了,而马克跟他说了Facebook的点子,并且财务上的安排,当时外面天气极冷,爱德华多穿着短裤短袖,而马克丝毫没有注意到。马克还说了句,“它或许能让生活锦上添花,就算如此又能怎样?”这句话后来爱德华多认为是他嫉妒自己被俱乐部邀请,而马克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则表示了自己对俱乐部的不屑一顾。
这段谈话与他们几年之后的官司诉讼相交织,究竟哪个是现在时空哪个是未来时空,都已经不重要了。两个时空的切换很流畅,以一种‘你问我答’的方式(俱乐部门外回答诉讼的问题,或者诉讼现场回答俱乐部门外的提问)。
接下来,马克开始初步创建Facebook,并且用电邮打发那对双胞胎兄弟,这中间交织着俱乐部对爱德华多的重重考验。
马克在创建之初,Facebook的功效也逐渐浮出水面,学校生活的重心是什么?对于温克沃斯基兄弟而言,成绩为A,参加奥林匹克或许是重点,对于爱德华多而言,参加俱乐部,能吸引异性的目光,当爸爸的好儿子是重点……而马克,是要找到所有这些在校生的共同点。Facebook的应运而生不是没有道理的,马克抓住了校园生活的核心——情感状态,兴趣——是否有爱可做,为了它人们才选某些课程,做到某些地方,做不同的事情,这些都是因为能见到某个女孩,然后跟她约会。
【Part3】: 以肖恩和温克沃斯基视点为主
Facebook的正式运营。马克决定扩张Facebook,爱德华多开始跑赞助。温克尔斯兄弟开始反击,肖恩·帕克介入运营。马克和爱德华多初步分歧。
注册Facebook的人数直线飙升,马克与爱德华多也出现了分歧。爱德华多要是没有遇上马克,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普通的成功人士,影片一开场就提到他能用一个暑假赚30万,然而他最后却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
假若Facebook的决定权在爱德华多的手上,那么Facebook也只有等待终将被收购的命运,那么他将会是一个更著名的失败者,(跟创建维多利亚秘密最后跳河自杀的人有的一拼了)。
站在如今的角度看Facebook,广告占据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而当时,确实还是马克的想法比较有远见,而正是因为爱德华多急于拉广告,他们才出现了初步的分歧。
不过爱德华多确实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那就是“斯坦福”。
一开始对肖恩·帕克的印象,就是那个被戏称叫“斯坦福”的女孩。他与陌生女孩一夜情,但却在事后担心对方是否成年。
马克赏识他,是因为他的才能跟胆识,为达到目的可以想出各种疯狂的点子。对于Facebook能走多远或者说能达到的广度(覆盖范围:波斯尼亚,那个地方没有公路但是有Facebook)与深度(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与交友交流方式),他们达成了共识。
肖恩、马克、爱德华多与女友,他们四人的会面出现了许多精彩的对白,马克与爱德华多对肖恩的印象有了明显的区别,马克认为他在19岁的时候能创建纳普斯特就是个天才,而爱德华多则认为他是个戴着手表却迟到15分钟的人。
关于Facebook目标的问题,是钓14条鲑鱼?还是一条1500公斤的枪鱼?爱德华多与他们又一次出现了分歧,无疑,马克不想在这么酷的派对上规定11点前必须结束。
【Part4】 以爱德华多视点为主
Facebook进一步扩张。马克和肖恩关系进一步发展,温克尔斯兄弟船赛失败,马克和爱德华多裂痕加大,肖恩和爱德华多决裂。
Facebook进一步扩大,标志就是马克离开了纽约去了西海岸的加州,在加州巧遇肖恩,并且一起拉到了风险投资。而爱德华多,终日在纽约奔波拉广告却毫无收获。
爱德华多其实可以和任何品行端正的人当好朋友,他是主流社会里的好孩子,衣着得体,有经商头脑,对朋友能情意,对女友有忍耐,并且从影片中他三次提到他的父亲可以看出他确实很孝顺,想做出点成绩来。但是有一点,他受宠若惊,另外,他把自己当做是这个公司的CFO,却不知道要如何做好这个职位。他冻结了银行账户,却只是为了引起马克的注意,他与交往多时的女友分手,只是因为容忍度已经到了极点。
在舞厅里肖恩与马克的对白也颇有意义。肖恩提到了创建维多利亚秘密的人失败的经历,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知马克要如何面对正在快速成长的公司,而且证明,眼前的利益,眼前赢得的关注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短暂的成功不足重要,欲望的力量很强大,并且谁都不甘心自己是个loser。在这一点上,马克深表赞同,另外,肖恩提及自己当初创建纳普斯特的原因,竟然跟马克如出一辙,一个是因为他喜欢的女孩跟一个橄榄球队长在交往,另一个是因为他对这次失恋“愤怒”的回应。
温克尔斯兄弟船赛失败,这次失败也证明了在他们擅长的事件上,上帝不再宠爱他们了,因为第二名对于运动员来说,就是最后一名。他们一直是个很传统的人,可以说是个传统的富二代,在马克眼里他们毫无个性,或许他们长那么大什么事情都不曾违背自己的心愿,并且以哈佛的绅士自居,不欺负弱小的穷书生,还习惯性的以为别人也跟他们一样(事实上就是将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认同是别人的想法)。因为这次失败,而且还听说Facebook不断扩大的消息,他们这才发现,原来马克并不是他们认为的弱小穷书生,所以他们要将马克告到法庭。
肖恩与爱德华多的关系已经恶化,很明显,他们双方看不惯彼此,而且与此同时,他们都很想与马克继续合作下去。很显然,在Facebook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肖恩逐渐加入,而爱德华多,终将被风险投资客们和肖恩踢出局,其实爱德华多出局的最终决定权还在马克手上,他的出局,也是早晚的事情。
【Part5】:重新回到马克的视点
Facebook走上第一个运营高峰。爱德华多彻底出局,肖恩因为吸毒同样失去马克信任,官司缠身的马克意图与旧女友恢复联系。
爱德华多在受挫若惊的情况下,稀里糊涂签了自己的‘死亡证明’,并且30%的股票被不不知不觉稀释到0.3%。
当时肖恩毫不留情地侮辱了爱德华多,而马克却认为肖恩不必那么做。毕竟,爱德华多是马克唯一的一个朋友,后来面对爱德华多的诉讼,马克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沉默,而不是面对双胞胎诉讼时句句反问,而且心不在焉。其实马克并不想伤害爱德华多,但却伤害了。
爱德华多彻底出局,在公司正蒸蒸日上的时候,马克失去了他最好的朋友。
同样,肖恩热衷于举办派对,他本身不能吸毒,但却跟毒品也脱不了关系,最后也失去了马克的信任。
影片开始时艾瑞卡对马克说“你是一个混蛋”,影片结尾时玛丽琳对他说“you're not an asshole ,mark,you're just trying so hard to be.(你不是混蛋,你只是努力想成为一个混蛋)”
马克是个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的人,他做的这一切不是出于感情而是出于理性,他显然没有爱德华多那么重感情,但也不是毫无情意那种。Facebook对于马克来说,意味着全部。
前女友虽然对他的“游戏软件”不屑一顾,但最后还是申请加入了Facebook,马克不断刷新网页……等待着她的回应。
后篇:如何在60多亿人中分辨自己?
假若马克·扎克伯格是个混蛋,那么所有与他对簿公堂的人是否得为自己的平庸付出代价?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在想,我是否得了<社交网络>综合症?是否极度迷恋天才?是否已经中此类的毒太深?
可以站在影片里的任何一个人的角度去看这部电影,当然,你站在女性的角度的话,会觉得,影片里的男性同胞们总是从后面窥视你,而且你会变得一无是处,所以,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女生的身份。
那么,又如何在60多亿人中分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