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任何一段感情的逝去,当局者毫无疑问都会在心里拾掇着他们之间关系的点点滴滴,更夸张点或许在检讨自己的生活,试图弄明白,究竟是哪儿搞砸了?或许一个月前、一年前,你们还相爱着……当时你们带着很高的激情和很大的希望开始了一段恋爱关系,可是到了关系的末了,你们的感情生活近乎混乱,彼此厌倦,不是你搞砸了,而是,爱情的魔力离开了你们。
影片一开始,电影主角(伍迪·艾伦演的纽约中产知识分子)面对着镜头向观众抱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充满了寂寞、痛苦、悲惨和不幸,对慢慢老去的恐惧,一切都逝去得太快,包括刚刚结束关系的一段恋情,这就是他人生的写照。
主角出生于二战后纽约布鲁克林区,并且在一座过山车下长大,因此从小的他,会担心宇宙膨胀而无心做作业,这奠定了长大后的他有点神经质的特质。谈到爱情,时空转移到主角还是小时候的课堂,他偷亲了隔壁的女生,被老师责罚,长大后的主角现身案场为自己辩护:“连弗洛伊德都说过会有潜伏期,但是我没有,我控制不住。”
观众透过主角的现身说法,参与了他的爱情初体验(两次离婚之后的爱情初体验),影片的结构并非是从他与安妮的相遇、相恋、分手的顺序,而是打乱了布局,观众仿佛是主角的“朋友”,在听他随机讲述自己的故事。
从初次相遇到萌生情愫,或许只是多看了多方几眼!打网球结束之后的相互称赞,开车到安妮的家里,聊天内容从看心理医生到安妮的家族史,再到安妮初次演唱主角为她鼓气,似乎只花了几天的时间,他们便确定了恋爱的关系。
当安妮试图搬过来与主角同住的时候,他们开始有了分歧,主角认为她的住处就像是感觉的救生艇,而如果同住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两个人已经结婚了。主角为她买一些他认为她要看的书,免费替她报名一些他认为她该上的课,而这些举动在安妮看来,或许只是他嫌弃她不够聪明,觉得她的学识配不上他。
主角与安妮家庭背景的差异,同样注定了彼此分开的结局。安妮的奶奶是个坚定的反犹太者,作为美国中产的一家子,在他看来则过于严肃。
他尖酸地看待世俗人,认为人人都欺负他这个犹太人;他同时也刻薄地对待爱情,认为安妮没有足够好的教育;他还是个阴谋论者,利用阴谋论逃避某个自己不喜欢的女人;即便他现在已经出名了,但还是与世俗格格不入。当他感叹自己恋情逝去时,那些愚蠢、肤浅、不去寻找人生意义的世人,却比他容易找到所谓的“爱情”。
当影片的后半段,当主角与安妮的感情出了问题,他们大吵一架之后,主角会对着摄影机问观众: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有时候就是泼我的冷水,他甚至假设路人就像镜头前的观众一样陪伴他走过从前的爱情路,路人回答:这是人的通病,爱情凋零而已。主角曾说过,就连他小时候都爱错女人,妈妈带他去看白雪公主,而他却爱上坏皇后,类似的比喻也发生在他与安妮结束关系之后,他略显忧伤地向观众诉说:我想念安妮,我犯了错,而此时路人却告诉他安妮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而我们的主角对此却无可奈何。
关于“厨房抓龙虾”前后两场戏的对比,可以精准看出,如果是跟对位的人在一起,即便是抓龙虾,也会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而要是跟错误的人在一起,你在抓龙虾,而对方只会在一旁观看不参与其中。
安妮·霍尔,这部有着伍迪·艾伦传记影子的片中,似乎可以看成现实生活中的他与戴安娜·基顿的感情史。不管怎样,这部电影带给我不可忽视的震撼体验:如果把这部片子看成一个喜剧,有几个场景会令人情不自禁笑出声:厨房捉龙虾、吸白粉时的喷嚏、以及他们开车去乡下时响起的曲子;如果看成是一部略带失望的感情剧,作为观众,我是由衷的希望他们能在一起,这种希望仿佛是看王家卫电影时总希望梁朝伟和张曼玉最后走到一起,但是影片并没有满足观众的愿望,他们最后分开了,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没有谁出轨了,也没有谁厌倦对方了,只不过就是分开了而已。这样的爱情比喻放到现实生活当中,清晰地传达出:生活的那么地脆弱,同时也那么地美丽。
我们参与了主角的喜怒哀乐,参与了他与安妮的恋爱史,重新看过一遍之后才发现,原来他们在一起的甜蜜时光竟然如此地短暂,在前文我似乎只用了一段话就已经完全概括了他们的相遇,而更多的是意见的不和,是各自争吵。但无论如何,与其相信这是一部“失恋记”,更不如把影片当做是生活的比喻,我们每个人,每一段分开之后的恋情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