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理论,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是指让观众看戏,但并不融入剧情。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用在表演创作中,通常要注意两点: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和惊异的态度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间离效果”同时也是“非亚里士多德戏剧”中的一个基本原则,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能力,就是在虚构的现实面前能够产生和在现实面前同样的感情。
2、集体无意识
荣格分析心理学术语,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是人类的一个思维定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一件事情明明有违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一个人可能不会去做,但是如果一群人中有人已经做了,并且在没有产生相应后果的时候,就会使人们产生非理性的思维,于是我的无意识、他的无意识,以及众人的无意识汇聚成流,造成了使“不正常”现象成为“正常”的“集体无意识”。股票的跟风狂热,p2p的热潮都属于集体无意识的社会现象。
3、波普艺术
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源于商业美术形式的流行艺术,在《究竟是什么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呢?》的拼贴画中,波普艺术开始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波普艺术家当属安迪·沃霍尔,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其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4、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他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是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他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5、散点透视
是绘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