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丽人》到《革命之路》,萨姆·门德斯对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婚姻状态的刻画,已经到了如火纯真的地步。如果说《美国丽人》是揭示城市中产婚姻中的虚伪,这部《革命之路》或许只想谈谈婚姻,谈谈爱情。
顾名思义,影片中的这对夫妻居住在一条名叫「革命之路」的街道之上。于是,「革命」便以一语双关的姿态,从剧中一开始的搬家,到巴黎之旅的筹划,最后彻头彻尾演变成一场婚姻的「革命」。点燃这场「革命」的导火索,则是夫妻俩对于「真实生活」的极度渴望,「真实生活」则寄托在一场永远处于计划中的巴黎之旅。
现实生活的压抑,仿佛潮水,忽而被他们戏弄,忽而将他们溺毙。水,也可以看成这部电影当仁不让的隐性语意蒙太奇。这点,影片通过两场立竿见影的段落戏表现了出来。其一,夜景,与邻居丈夫偷情的April,车外一片黑漆漆的湖水,整部车仿佛即将被湖水淹没。其二,日景,升职后的frank与April在海滩边讨论巴黎之旅,言未毕,frank脱下上衣跳入大海。
关于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线性叙事),我们可以从两个闪回、一张照片、三对夫妻、几次吵架的层层铺垫中,管窥一二。首先,仅出现两次的闪回镜头均由女主角April的视点带出。第一次,她回忆起当初夫妻俩刚来「革命之路」时的情景;第二次,她回忆起丈夫对巴黎的向往。这两个闪回,极大地勾勒出了爱波的行为动机。面对现实一成不变的生活,她只是想体验一下「真实生活」。
这里,影片的核心主题浮出水面:什么才是真正的现实生活,生活的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其次,多年前frank在巴黎的照片,成为了这场幻觉之中的幻觉。细节的是,这张照片第一次出现的地方是April的化妆镜,而镜中的一切,或许可以理解为都是相反的;另一方面他们的存在极大地揭露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桎梏:虚伪。最后,影片所有的叙事张力,几乎全部来源于那些散落在影片各个接骨点上的吵架戏。尤其是第二次接待「疯子数学家」的戏,宛如大雨将至之。
最难忘的一场戏,是April跑到树林里,frank在她后面追赶,这时摄影机一直跟着这对夫妻俩,光影透过林间,仿佛逃离了他们的新家,逃离了平时生活的地方,April才能喘一口气。夫妻俩的巴黎梦,“相爱”两个字已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真正要改变的,不是爱情,而是生活本身,April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当她决定要改变而由无法改变的时候,就注定了无法忍受此刻自己的生活;而frank,这位一家之主又何尝不想改变,而在妻子的眼中,他换大房子,晋升……早已经抵不上一个巴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