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面临的问题同样很棘手,第一集讲的是父子情谊,而在《十诫 四》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一对父女,由于妻子或者母亲这个角色的缺席而引发的一段故事,与前面几集当中的女主角放弃了选择权不同,影片中的安卡为自己做出了选择。
安卡是个20岁的表演系的学生,她和丧偶的父亲米哈尔一起生活,有一次父亲去了外地,留下安卡一个人在家里,而一直诱惑着安卡的那封写着“在我死后才能打开”的信父亲却没有带走。以前父亲的几次出差他都不忘带上那封信。好奇心很强的安卡忍不住拆开那封信,写信人是她早年逝世的母亲。米哈尔一回到家安卡就向他告知了事情的真相:你并非是我的亲生父亲。父亲也借机说出了这些年来的一些困惑,但面对安卡的步步紧逼,他还是控制住自己没有发生乱伦的行为。第二天早上,父亲去买牛奶,而安卡以为父亲要离开自己,所以她承认了自己的谎言:她并未打开母亲留下来的那封信。一切都是她编造的,借此来满足心中对真爱的期待。最后,父女俩一起烧掉了那封信,一阵风波过后或许身份证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
影片中安卡这个角色充满了颠覆性的色彩,因为她想推翻这种父女关系。在她编造那封信之前,她的内心有种令人不安的乱伦欲望。在复活节的早上,他们相互泼水,而父亲的那盆水浇在安卡的身上,她的肉身依稀可见。在表演课上一直无法专注演戏的安卡却和她的教授配戏成功,而教授的年龄和她父亲的年龄相当。这是否能说明她天生有着某种恋父情结,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对那些年轻人,比如:杰克、克斯拿、马塔,安卡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她说我和谁结婚都可以。那对她来说不重要。
存在主义里面讲,坏的东西要选择,好的东西不要选择。大家都在做你可以公开承认的东西,比如说安卡和他们中的一个结婚,这些都是名正言顺的,这不是个人的选择,只要照着做就是了。而安卡选择的是有一些比较负面的东西,不可以拿出来公开让大家知道的,但这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她希望和父亲有某种关系,虽然她被拒绝,影片结束时也未能如她所愿,但最起码她让米哈尔知道了自己的真实情感。
在家里安卡和米哈尔有一段长达20分钟的对话,而这一段话也因双方情感的参与而引人入胜。他们提到一些隐晦的情感,某种情感非得绕一个大圈子才能明白,某种情感却不是现代人通俗的男女之爱。安卡说:“当我交第一个男朋友时就有背叛某个人的感觉,那个别人就是你;每当他们抚摸我,我想得却是你的手;和别人上床老是有罪恶感;我现在知道原因了,原来是我有欺骗你的感觉。安卡需要一些真实的感觉,而父亲却不愿看到真实事情的发生。安卡说他阻止自己长大,(但这是阻止不了的)他害怕安卡长大成为一个女人,一个对他有诱惑力的女人,但事实确实如此。当米哈尔撞见安卡和马辛上床时,他因妒忌而走开,而“天下所有父亲都不愿见到女儿和别人上床”这个借口未免有些太牵强。
但与安卡不同的是不管她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米哈尔都能控制住自己,在自己和安卡之间画上了一条界限,他不想违背某种东西。那封信他也不曾看过,他也和安卡一样对此十分的好奇,于是他在飞机场给了安卡暗示,让安卡自己去看,去跟他提问。
影片还提到有关近视眼的问题,安卡去看眼科医生,医生让她读出检查表上的字母,她读出的正是father这个单词。为什么会是父亲?父亲这一角色对于安卡来说到底有何特殊的意义?影片之后的故事给了答案。这显然的导演刻意的安排。
我们熟悉的“天使”在本集中出现了两次,这一角色的作用在《十诫》当中不可忽视,对于第四集来说“天使”改变了剧情的发展,这种改变是偶然的,但也是注定的。当安卡坐在湖边正想剪开那封信的时候,她看到了“天使”,“天使”凝视的目光让她在犹豫之后最终没打开那封信。当安卡告诉米哈尔自己说看了母亲的信其实是撒谎时,“天使”也出现了,让他们父女重归于好。“天使”头顶上的船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在其中,船离开了水,但安卡床头的海报上却有湖水。而船和水往往是共同存在的,而影片中的这种缺失是无法弥补的,不管是安卡还是米哈尔。
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轻松,他们的存在仿佛都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为何人心中的期盼无法如愿?为何事情会脱离人们预设的轨道发展?我们在这个世上到底有什么能够把握得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情感?是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体系?到底是情感在先还是道德在先?哪个对人们的生活更重要些?更值得不顾一切去追求?但真的能够不顾一切吗?不能,人是受约束的。唯一能够做的,是比现在生活得更好。而这也是第四集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