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诫 八>:赎罪
若某人做错了事,她是否会感到后悔?若某人做错了的事关乎一个人的生命,她是否会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帮助别人用来弥补之前的过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赎罪。
《十诫 八》讲的是一件人生的憾事,当事人用赎罪的方式来表达内疚之情。和第七集一样,本集故事的主角也是两个女人。而一开始的画面更是对上一集的延续,一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的手往前走,如果是对上集的闪回,艾娃牵着阿妮娅的手,是疼爱?还是一种控制?(但阿妮娅迟早会知道事情的真相)。若是艾娃牵着童年时代的梅卡,她一定不会想到几年之后会发生那种事。如果是本集的前奏,那个手牵手的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感到无可奈何?还是什么?但从手的特写的画面中我们得知那个小孩对此是充满了信任的,但影片却没有如她所愿。
之前我们说过在两性关系中女性总是处于较强的位置,若都是以女性为主角,我们在上一集中看到年老者处于一种较强的地位(虽然梅卡的想法颇多),但在这里,我们的两位主角都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方式追忆过去,探讨故事的发生——年老的哲学教授索菲亚在她的哲学课上和同学们探讨有关“道德地狱”这个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十诫 二》故事的原型正是在她这堂课上一个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索菲亚说她知道故事的答案:那个孩子是活着的,这无疑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她的这句话,从纽约来到华沙的旁听生伊丽莎白讲出了40年前两个人的相遇,但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1943年,一个6岁的犹太女孩被人带到一对华沙天主教夫妇家,希望能藏身于此,但本应该保护她的那对夫妇却因信奉的宗教禁止他们做伪证而拒绝了她,但那个女孩却听出了这是一个谎言,但也只能无奈的离开。
40年的时间,索菲亚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而她丈夫在1952年的死去更是让她感到这是否是一种报应?假如当年她能收留那个女孩,是不是她的丈夫可以不死去?而她的拒绝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为二战时收留犹太人被发现是会被处死的,这是出于害怕的天性,或是对后果的恐惧。还有那个错误的消息——将收容伊丽莎白的那户人家是盖世太保的网民(二战中,盖世太保是专门捉地下党员的,而索菲亚夫妇正是地下党员),那些盖世太保会找到索菲亚他们家。但当年索菲亚真实的弃那个6岁的小孩生命于不顾。所以她后悔,她想弥补过去,从她的行动当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她之后救了很多犹太人的命;她特意留出一间空的房间,每天换上鲜花,以表示救赎。而当索菲亚知道当年被她遗弃的那个小女孩竟然还存活在这个世上,这对索菲亚来说无疑是她释放过去的最好时机,“活着”也是对她的救赎行为的一种安慰。虽然说打着宗教的幌子对一个急需帮助的人说慌是要受到道德谴责的,这或许是“道德地狱”这个课题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就像索菲亚所说的,人在情急之下总会做错事——这是否能够得到一些人的原谅?但影片告诉我们,是可以的。
战争对一个人的伤害与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不喜欢与美好事情对立的事。因为战争打破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而种族的歧视更是在战争的阴影上雪上加霜。战争结束了,或者十年之后,或者二十年之后,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有些人能够得到释放,就如索菲亚、伊丽莎白;但有些人却一直刻意回避这个话题,就如影片最后的裁缝。因为伊丽莎白的坚持(裁缝是本该负责保护她的人,她想到声谢),所以索菲亚带她去见他,但裁缝却拒绝与她谈论这段曾经令他恐惧的历史他不想提战争对他的伤害,更不想让伊丽莎白找到那对当初遗弃了自己的夫妻。而他却不知道,伊丽莎白早已找到了索菲亚,并且对40年前的事已经得到了和解。影片以见裁缝为结尾更增强了故事的讽刺意味。
本集与《十诫 二》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上文曾提过“道德地狱”的那个例子就是第二集的故事,而索菲亚的处境和年老的医生却是很接近,人是否可以做伪证?是否可以说谎?他们对此都犹豫不决。而有一点他们是有肯定答案的,那就是: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比孩子的生命来得更重要。医生很早就意识到这点所以他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而索菲亚在事情发生之后意识到这点,不过,基耶斯洛夫斯基对这件事的看法不是很悲观,所以看似必死的孩子还是活了过来。从索菲亚和伊丽莎白的对话中我们得知那个医生和病人也是住在他们的同一幢楼里。
本集是《十诫》当中最赋有哲学意味的一集,连普通的对白都充满了哲学的色彩。这里提到“见证人”——那座40年前索菲亚住的房子是伊丽莎白羞辱时刻的见证人;“天使”(曾在教室里出现过,他的目光依然是对准我们的主角,或许在她们的内心产生微妙的变化)是索菲亚和伊丽莎白针锋相对的见证人,同时是索菲亚内心愧疚的见证人;而上帝同时是善与恶的见证人。但对于上帝,索菲亚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这让我们对她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
影片最后,老裁缝从铁栏杆的窗户中看着那两个女人,我们从一个不能释怀的人的眼中看到不可能的事情的发生——两个女人的和解。基耶斯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