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索尔金在访谈中曾提及《社交网络》剧本写作的模糊化倾向:“这部剧中不存在一个明确意义上的好人坏人、正确或是错误、诚实的人或者撒谎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中的主角和对手一直发生着变化。”是的,随着不断变化的主角和对手变化的是编剧的视点——索尔金在搜集材料时与马克·扎克伯格以及事件相关人员都有过交谈,面对当事人彼此间的种种争执和三方各执一词所留下的三个不同的事件版本,索尔金并没有按照戏剧性叙事的某些原则来用这些不同立场的材料去编织一个自己意图中的世俗情节剧——这样无疑会带着先入为主的不讨喜的价值论断——而是全部运用了三个不同的事件说法,在数个不同的视点之间来回跳转。这样的做法是颇有难度的,它需要面对很多剧本操作上实际问题。
虽然有三种说法,但事件本身只有一起,在不同的视点间转换,极其容易出现叙事上的不通畅。Facebook的创立过程和幕后的交锋已经在媒体网络连篇累牍的报道中被熟知,如果索尔金在一部电影之中以三种不同的角度把一个事件说三遍无疑吃力不讨好。因此,《社交网络》采取了和《公民凯恩》一样的叙事策略,把一个事件不同的部分交由不同人的视点去展现。所不同的是,《公民凯恩》里全部是他人眼中的凯恩,《社交网络》里则有马克·扎克伯格眼中的马克·扎克伯格。
怎么判断一个段落该使用谁的视点?电影的剧本是由一场场戏构成,具体到每一场戏则需要以人物和有视觉感的动作为重心。我们只要聚焦于此,就可以捕捉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反应,自然也就可以站在人物的价值取向上面,影像由此更富于感染力——这就是人物视点选择的意义。《社交网络》的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马克视点为主,第二部分以温克尔斯兄弟视点为主,第三部分以肖恩和温克尔斯兄弟视点为主,第四部分以爱德华多视点为主,第五部分再以马克视点为主。这样的设计是颇为考究的。片中人物的强弱状态在不停变化。马克作为一个宅男,与高级俱乐部的人相比无疑是弱势的;被马克瞒着,对Facebook发展无力的温克尔斯兄弟也是弱势;公司倒闭的肖恩也是弱势的;被好友欺骗的爱德华多是弱势;最后众叛亲离的马克更是弱势。索尔金在每一个人相对弱势,其他人相对强势的情况下使用其视点,个人的情绪变化、环境与人的差异得到更为冲击力的展现,使整个影片都充斥着一种令人激动的快节奏之中。当然,每一个部分不仅仅有一个人的视点,在一个视点为主的情况下也间或其他的视点,使得这一种多点叙事更富有层次感。
如何使得不同视点的转换更为平滑?索尔金在过场戏的设计上也相当精心。《社交网络》的过场戏主要有两种。一是未来的作证室场景,马克、爱德华多、温克尔斯兄弟各自被律师质询。未来场景连缀到一起甚至可以独自构成一条故事线,这一条线的时空在一天之 内,与主体叙事部分的漫长过程相映成趣。质询的过程被打乱散落在电影的主体叙事段落,当主体叙事部分对Facebook的发展做出一种解释时,紧接着便会插入一场未来时空的质询场景。其功用一是起到间离的效果,二是作为对前一事件进行补充或者是给出另一种说法,质询的对象也与主体叙事段落中情绪的落点对象保有一致性。比如在马克开发出Facemash并且大热之后,主体叙事段落迅速的让温克尔斯兄弟找到马克,而在此后未来的质询段落里,律师格雷琴进一步回顾了马克此举的辉煌。再比如主体叙事段落里,马克清晰的对温克尔斯兄弟说出“我加入”,但在此后的质询环节,马克否定了三四年前自己的说法。希德菲尔德曾语带讥诮说到:“当故事说不下去的时候就闪回吧”,来嘲讽用闪回交代信息以便故事继续的叙事手法。《社交网络》里这种相异时空的插入并不是拙劣得提供额外的情节助推信息,而是发挥着如上所说的更高级作用。虽说曲折,但充分开拓了叙事上的多义性,让影片的叙事更为立体。第二种过场戏则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场戏,即影片的过去时空之中,只发挥单一意义的人物走过场。串场的人物都与这个叙事段落的主要视点人物保有相当的一致性,这样细枝末节上的严谨设计也足以见剧作上的细致。
多重视点的叙事之下,除了故事需要保持清晰和明了,人物内在的情绪也要保持一定的连贯性。不管有多少视点,《社交网络》的主角只有一个马克·扎克伯格。多视点的叙事可以充分展现人物行为的复杂意义,但也容易割裂人物的形象。《社交网络》之中,有一个始终牵引着马克的人物,艾丽卡·奥布莱特。她在片中或隐或显出现了四次:酒馆和马克分手,马克回去醉酒写出Facemash;被马克在博客嘲笑罩杯,深感羞辱;酒馆无视马克的成功;最后茫然的马克一遍遍刷其好友认证。她是叙事隐含的一个节点,马克的成绩在她那里只是小孩子的电子游戏,多面性的马克在她面前只单纯是一个被甩的前男友,她使得马克内心的情感保有了一种贯通性。马克·扎克伯格在不断往前进,追求着成功,但是他真正想要什么,却是一种模糊的状态。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一种愤怒的情绪。索尔金在访谈中谈及“我不会告诉你他具体的行为动机……他是一小部分愤怒的技术天才,他们不了解拉拉队员,而且赶到纳闷,她们为什么不喜欢他们,虽然是他们让这个世界运转”。马克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解释为情绪的宣泄——不仅爱情上的这一事件,还有其对哈佛高级俱乐部的始终敌意。开场索尔金将马克醉酒写程序与俱乐部招姑娘交织写在一起,后再将马克草创Facebook的过程与爱德华多接受入会考验的过程交织一起写,都是一种笔法上的蒙太奇效果,意在强调马克之于马克之于“中上层白人特权阶层”的愤怒——这一种愤怒不具有社会性,只是单纯的个人情绪——他和爱德华多决裂的关键是这一种愤怒,和肖恩·帕克联手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一种共有的愤怒,对温克尔斯兄弟孩子气般不妥协和无视更是出于这一种愤怒。这一种从头到尾未曾改变的青春情感也使得马克的形象在多层面的表现上维持了一种贯通性。
《社交网络》就这样,多视点的立体叙事依然保有结构上的圆润和情感至始至终的贯通,马克·扎克伯格的形象既扑朔迷离,又有内在的一致性。阿伦·索尔金称其为一个悲剧反英雄——在影片的前一百五十五分钟,马克作为一个反英雄存在,所有的段落都展现了一个愤怒飙进、异于传统的青年形象;在最后五分钟,马克成为了一个悲剧英雄,他发现了自己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付出了代价,并开始感到悔恨。影片开始时艾丽卡对他说“你就是一个混蛋”,影片结尾时玛丽琳对他说“你不是混蛋,你只是想成为混蛋”。就这样,阿伦·索尔金半遮半掩,用高超的的复调叙事笔法把“混蛋”和“想成为混蛋”之间的那些隐秘都写出来了。